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上山下乡时代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上山下乡时代。这一轮县域电商带动的新上山下乡,虽然也有政策刺激、行政推动的因素,但年轻人作为市场主体却有了更多的自觉自愿,更多的人在顺应和把握趋势。唯有更多小微主体的崛起,县域电商才能形成"万马奔腾"的气势。对于县域电商而言,仅仅依靠龙头企业的拉动与优秀典型的示范,是远远不够的。经过两年多的基础夯实,县域电商在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方面基本成型,但大多数孵化器、众创空间与公共服务中心都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缺人,人气很弱,领导来参观时"热热闹闹",平日里却"冷冷清清"。如何"旺"得起来?创业成本更低、机会更多的微商,恐怕对于县域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目前,微商大团队基本上聚集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诚然,一线城市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强,但问题是"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何不眼晴向下,再来一次上山下乡呢?我曾经听安徽砀山县的领导介绍,他们的县域电商不靠淘宝,不等京东,全是本地微商群体的努力,将地产的黄桃罐头和梨等不起眼的农产品,卖到了全中国。微商的商业模式,大多依赖于"社群裂变",而县域可以借助于乡缘、地缘、血缘与亲缘等得天独厚的"社群因子"微商有几种模式,构建基于区域的大社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相比较于一线城市,大部分产品在县域更具竞争力。圈子更好建,产品更好卖,为什么不参加"新上山下乡"呢?

我所谓的"微时代",其实还有一个含义,是指县域的"自生态"。

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平台电商在帮助区域在提升品牌、打造影响力等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要是将农产品的销售希望都寄托于平台电商,怕是各地难免都要失望。电子商务的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快带迭代,直接导致平台电商涉及县域的流量资源也是"青黄不接"。说白了,县域电商的农产品"卖不动"。要动一动,只有参加各类大促,但实际上各方都不赚钱,白忙活。越来越多的县域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加大了在"自生态"领域的力度,推动供应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实现本地化内循环,这样做的好处,是GDP与税收、就业都留在了当地。现在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本地化",而是用互联网+,提升本地生活品质的同时,如何倒逼本地的传统行业与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很多农副产品的消费半径,其实就在产区附近,没有必要卖到全中国。纯粹通过开设网店的方式,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利润无法支撑物流成本与营销费用微商有几种模式,这也是当下在平台电商上做生鲜电商无法盈利、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所以,何必舍近求远呢?以社群方式切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与营销费用,或许能够开辟一个广阔空间。而这,正是微商的优势所在。当然,我们要看到,微商当下经营的热点产品都有这么几个特点:卖点独特、见效快、利润空间大等等,与农产品并不完全"相符"。但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型,首先得基于行业特点,农产品是刚需、复购率高、地缘认同度高,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农特产品微商"的新路子。

总结一下: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县域"自生态"离不开微商群体,涉农领域有适合微营销渠道的好产品——这三点,是我呼吁县域电商"微时代"的根本原因。我们厮守着一线城市,却惨淡经营,何苦呢?反观上山下乡的路上,那里才有蚂蚁雄兵成长的土壤与空气。但是,这个"微时代"是否能够到来?取决于政府能否眼睛向下,正视、关爱"微商"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也取决于微商们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形成一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