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曾被视为“一铺养三代”的义乌小商品实体市场,如今正面临人流量下降、订单数减少、利润空间缩小的尴尬境地。
当实体经济遭遇互联网冲击,该怎么办?对此,义乌的回答思路很明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最终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毫无疑问,电商化、零售化已成为传统实体市场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既然已有了大方向的指引,那么如何让电商化的脚步走得更“接地气”,更切合义乌市场发展的特色?这一核心话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为此,记者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从市场一线经营户的视角出发,了解电商换市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进程。
先在B2B模式中打开电商化的进口
追根溯源,义乌实体市场“触电”的时间其实并不算短。早在2002年,福田市场(现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入驻后,商位整体升级,电脑便成为标配。由于当时的B2B形式比较简单粗放,容易上手,因此很多经营户利用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有些经营户通过网络推广获取的订单量占了很大比重。由此见得,彼时的电子商务形式,是经营户对B端销售的一个重要延伸,使交易机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提升。
在已有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升级,相较于走全新的商业模式而言,不仅投入的成本和精力更少,而且取得立竿见影成效的几率也更大。于是,在许多义乌市场经营户看来,既然已建立起在网络平台B端销售的基础,电商化的进程在B2B模式中起步,是顺势而为的合理选择。
何翊丹是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的一位市场经营户,主营餐垫类产品。自2011年离开任职9年的学校,下海经商以来,凭借着积极好学的态度和一往无前的闯劲,她很快完成了从老师到老板娘的身份转换。去年,她开始把精力投入电商运营中,在阿里巴巴和义乌购平台上做一线批发商。
“电商化是一种趋势,你不顺势行动,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淘汰。”何翊丹告诉记者,为了在电商行业入门,她甚至利用平日上班途中乘车的每分每秒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其电商业务量有大幅提升。
业界主流的观点是:批发市场要向电商化和零售化转型。但何翊丹的想法是,目前自己先做好电商一线批发商,让客户去做二线零售商。因为批发和零售属于不同的运营模式,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无法顾全。所以,现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营好每个客户,做一家“小而美”的义乌市场经营户更为实际。
充分发挥实体市场的自身优势
目前,义乌市场包括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服装市场、义西生产资料市场及各专业街等,预计整个市场商户约20万个,其中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就有7万多商户。根据“划行规市”原则,整个市场分为16个大类,销售着170多万种单品。快速崛起的义乌电商,离不开义乌传统实体市场的支持。
201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网上批发平台——“义乌购”正式上线。把7万多实体商铺搬到网上,独有商铺360°全景展示,让人身临其境逛市场。同时,“义乌购”还通过“合计划”,在各地培育义乌市场二级分销商,打破了义乌市场的地域限制。
在电商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经营布艺制品的吴雅娟,在“义乌购”电商平台上开出商铺以来,进一步打开了内销的渠道,线上交易额逐渐上升,目前已经达到年总交易额的五成左右。同时,由于不断增长的线上业务,促使了线上引流至实体店铺的客户增多,又反过来促进了线下交易量的提升。
“我的实践表明,走‘实体+电商’的路径,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吴雅娟表示,“我们有庞大的实体市场作为根基,就要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优势,在摊位参观考察、产品质量管控、售后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传递出义乌市场诚信立市的理念,以此不断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品牌形象。”
据了解,现阶段于义乌市场而言,专业市场大宗贸易批发仍然是主打业务,网络零售化只是专业市场的业务渠道分支。以何翊丹、吴雅娟为代表的大批义乌市场经营户,首先已通过线上批发模式,走上电商化之路。并且,他们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学习和强化互联网创新思想,提高品牌、专利、知识产权等意识,正逐渐筑起个人和义乌市场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