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于手机零售店而言,最恐怖的是
偌大的卖场,店员比顾客多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
摆在所有老板心中的刺痛在一天天加重
场子没人了
... ...
来自行业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过去的三年,手机零售实体店的客流下跌了59%,且每年以环比19.3%的比例逐年递减;致使全国、地方性手机大连锁连续15个月来客数负增长。
由于客流数量的持续下滑,再加上运营商补贴政策的收紧,造成一些中小型手机连锁的利润暴减,新的一波关店潮再次来临。
从“人潮汹涌”到“门可罗雀”
手机店没人了,该怪谁?
怪电商?那真是冤枉它们了!目前的电商份额还没超过30%,70%的实体流量依然是重头;所以,无论天猫、京东,还是小米,都将线上转向了实体。京东之家、小米之家、苏宁极物的线下快速布局,正是彰显了这一点。
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我的判断:
①.“人”的变化:消费者年轻化,直接带来消费认知和习惯的变化;他们开始对传统的手机店,没感觉了(况且传统手机店的“牛皮糖”式的销售方式,变相推他们出门);
②.“场”的变化:之前购机场景比较单一、集中,卖手机去“一条街”;而现在,多品类的新零售融合店越来越多;线上、线下,甚至社交电商,都在侵蚀传统实体流量;
③.“货”的变化:手机,不再是消费者沟通的唯一工具;基于手机品类衍生的边际产品越来越多。单纯靠“手机”支撑一个店,越来越难,反而是“科技多品类”多元化的“小米之家”模式的融合店,客流到不缺(如下图)。
越来越多的信息告诉我们,一句话:
可逛性,已成为吸引客流的核心
如何塑造门店可逛性,需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之前是经营产品,靠“价格”致胜,靠“地段”为王,服务都在喊,却极少在服务上精细化去做的;最终除了价格,还是价格。
当不得不跟随潮流,做大众化,经营“产品”的时候;对客户运营及服务差异化,无形当中都忽略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弯道超车的头部新零售业态,都有几个共性:
①. 放弃大众,聚焦小众。不再像之前一样,对于顾客,胡子眉毛一把抓,来者皆是客了;而是,刻意围绕一部分人的需求与痛点,去设计、打造、营销。前几天,在和论潮王总聊天,他的一句话,含金量极高:
门店利润不是卖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
②. 客户数据的珍视。对于消费者售前、中、后的数据流,及资料的获取及互动,业绩好的新零售业态,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当然,这绝不是购买个会员系统,开通个公众号,搞几个微信群那么简单;核心,还是消费者的互动,从而激活其参与感!
③. 品类的多元化融合。做得好的店,早已经在品类设计上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而是围绕主打品类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比如,卖手机的同时,玩配件、潮品、分期、保险及会员商品化等等。
基于以上现状及趋势,我认为,手机店新零售升级调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优化:
一、重新定义(设计)商品
手机已经不再是唯一品类,有可能被定义为“引流”工具,这样就可能跳出与隔壁老王的恶性价格战旋涡。举个栗子,云南九机网,手机毛利设计只有几十元;你也许说,那他靠什么赚钱?要知道,在它的商业模式设计中,周边、售后、分期、保险及衍生产品才是核心,手机只是引流入口,靠价格战笼络消费者进店,从而进行衍生服务盈利。
九机网实体,定义自己的门店,就是“不止于手机”;所以,门店的商品,必须重新设计定位,尽可能围绕消费者需求,尽可能地区创造闭环。
二、场景重新升级
从顾客进店开始,任何一个场景细节,都可能影响到顾客驻留时间,从而影响门店销售额。顾客一旦感觉不爽,以后就有可能再也不来了!
好的环境,会增加如何驻留时间,更长的驻留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传统的手机店,无论从装修风格上,还是从产品表达上,都需要改造了。
三、销售方式的变革
之前,顾客一进门,营业员一窝蜂涌上去,问:“办啥业务?买啥手机?... ...”,恨不得直接将顾客摁倒,放血,这种方式其实已经落伍了,还极易引起顾客反感。
这种方式,的确需要调整了!消费者越来越有主见(信息量足够大),我们需要给他们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与贴心的服务,足够了。
当然,手机实体店“科技新零售”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虽然复杂,但都是有逻辑的,想要做,必须老板的理念先行,其次商业模式的设计,最后才是员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