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画面感的文案,可以先了解五感,五感是指形、声、闻、味、触,也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视觉是我们构建画面的基础,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图形的应用构成事物的形状和颜色,那文案如何调动“五感”,写出有画面感又生动的文案?
下面我们将去历史名作中,学习如何用文案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5个官能,构建生动的画面。
1、直观化利器——具体名词构建基础画面
我们形容人或者物时,喜欢使用形容词来表达感受,比如描述一个烤红薯好吃不好看,有人简单粗暴,有人观察入微。
A说:烤红薯不好看但是超级好吃。
B说:烤红薯黑乎乎的,全是草灰,但是甜得像蜜一样。
如果你和A在交谈,也许你对红薯没有欲望,或者你会说:怎么好吃呢,甜度高吗?每个人对“超级好吃”理解不一样,有人认为好吃是甜的,或者香的、或者软糯的。你会再次确认他所谓的“超级好吃”是不是和你期待的一样。
如果和B在交谈,你可能会说:这和我小时候吃的烤红薯一样呢,从窑洞里拿出来的红薯非常甜。第二个可以勾起人的回忆,因为使用具体的名词,传达出更准确的信息、减少了用户构建画面思考的时间。
古代名篇的作者深谙这个道理,通过大量的具体名词构建画面,传情达意。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的秋日雨后黄昏的场景,明月透过松林撒落出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通过“明月松间”“清泉”“空山”等名词交代了时间、场景、人物、情怀,写出了岁月静好的画面感。
名词的使用是为了构建更准确的画面,那么动词就是为画面增强动觉。该诗使用动词“照”“流”“下渔舟”,为静物“青松”“泉水”这样的景物增强生命力,整个雨后秋景变得更加生动。
再如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其中使用动词“闹”整个画面变得活泼起来,让读者眼前一亮。
名词和动词使用,可以快速构建画面,大脑会自带联想和关联的功能,以创造更多的内容画面。
但是在营销里,单单只做到这点不够。商业文案重要的目的是影响消费者的心智。所以在描述产品时,不应该只让消费者接收到一个事实画面,而是要创造画面生动的记忆点,当需要的时候,大脑会立马调动,从而产生消费。所以除了基础的视觉画面,我们还需要调动人类的其他感觉。
2、加入一个声音,文案更立体
声音属于听觉,无色无味,文字除了使用“悦耳动听”“细声细语”等词语,在文案描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以声写声,以形写声来描写声音,让文案构建的画面更立体。
首先我们看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音的一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该段话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将声音的高低起落描述得淋淋尽致,仿佛就在现场听一般。琵琶音的急缓用落玉盘的大小珠比喻,间关莺语表现音乐的流转悠长,幽泉流水比喻音乐的丝丝细细,时而悲戚、时而舒缓,时而清扬的音乐尽现在眼前。
而这种以声写声的方式,一个特点是用人们熟悉的一种声音形容另外一种声音,从而唤起读者的记忆,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以形写声,个人印象深刻的是鲁迅的《听潮》: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这种以形写声的方法就是无形的声音,用有形的事物描写,增强画面感。鲁迅这篇文字描写大海沉吟的声音,用朦胧的月光和晨雾、微风来表现,刺激读者对二者的联想,晚间沉睡的大海形象就跃跃纸上。
3、比喻,文案阅读更轻松
味觉、嗅觉、触觉此三类感觉的描述,每个人的理解千差万别,比如说烤红薯甜,到底甜到哪个度?香又是浓香还是清香呢?如果你想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你的心境,不妨试试用比喻的方法,给文案加点料,把原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神似”的事物却能极大唤起读者的想象力。
比喻最重要的是对本体、喻体、比喻词有清晰的认知。拿味觉来说,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辣,那我们就要找到这5个本体对应的喻体,这个喻体最好是大家都熟悉有深刻感知的,比如甜想到初恋、酸也许想到杨梅、苦也许想到中药、咸是咸鸭蛋,再进行比喻,从而会唤起消费者的认知。像民间文案“甜过初恋”就是极好的例子,还有杨万里写梅子的酸,形容道:“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梅子的酸渗透牙齿,我们可以马上脑补画面了。
嗅觉、触觉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
我们对文案五感的打造主要是将官能转化成大脑的幻觉想象,用文字在用户心中画一副生动的画,而不是一堆优美的形容词,看完忘了谁是谁了。
下面是小蘑菇通过使用具体名词、以声写声、比喻三个方法来构建烤红薯的画面,看十遍不如实际动手写一遍~欢迎大家一起练笔~
从青色的炉灰中取出的红薯,周身满是草灰,经过高温的烤制,比之前小了一圈,还可以看到表皮烧焦的痕迹。来不及等他冷,用手拍拍,把热乎的红薯掰开,听到表皮轻轻的崩裂,随即热气迎空而破,在薄薄的雾气中看到了如蛋黄般金黄的红薯肉,红薯肉和表皮间透着一股晶莹的蜜汁,蜜汁顺着表皮滴到火苗里,擦次一声,像极了微风吹动松林的声音,然后火苗更旺了些。